上海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据了解,心脏瓣膜作为维持人体血液循环单向流动的重要结构,其病变会直接影响心脏功能。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心脏瓣膜介入治疗器械已发展出多种创新类型,通过微创方式实现瓣膜修复或置换,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以下从技术原理、器械分类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介绍:
一、技术原理与器械设计
心脏瓣膜介入治疗的核心是通过导管将压缩状态的器械输送至病变部位,主要流程包括:
1. 导管输送系统:治疗器械被压缩至直径4-10毫米的导管内,通过穿刺股动脉/股静脉或心前区进入体内。
影像引导定位:在超声或X线透视下精准定位病变瓣膜。
3. 治疗实施:展开器械完成瓣膜扩张、修复或置换,全程无需心脏停跳或体外循环。
相较于传统开胸手术,介入器械的设计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伤口仅需穿刺大小,且避免了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
二、主要器械分类及功能
根据治疗原理,心脏瓣膜介入器械可分为三大类:
1. 球囊扩张器械
代表技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
器械特点:
o 采用可膨胀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瓣膜的交界处黏连。
保留瓣叶完整性,避免反流。
临床价值PBMV被列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首选治疗(I类推荐),5年再狭窄率仅15%。
2. 经导管瓣膜置换系统
技术演进
早期模型1965年降落伞状瓣膜动物实验奠定基础。
现代器械:如爱德华公司Sapien球囊扩张瓣膜、美敦力CoreValve自膨胀瓣膜。
设计突破
生物瓣膜与金属支架结合,压缩后经导管输送。
新一代器械具备防瓣周漏、可回收等功能,输送系统直径从26F降至14F。
适应症扩展:从高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延伸至低危患者(II A类推荐),全球应用超50万例。
3. 经导管修复器械
代表产品MitraClip缘对缘修复系统。
工作原理
通过股静脉-房间隔路径植入夹合装置,固定反流区瓣叶形成双孔结构。
手术无需开胸,但需严格筛选解剖条件(如瓣叶长度>6mm)。
临床地位:全球应用超15万例,获指南推荐用于高危二尖瓣反流患者(II A类推荐)。
三、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微创性:伤口仅穿刺大小,恢复快。
安全性:避免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风险。
适用广泛:高龄、多合并症患者亦可受益。
局限性
解剖限制:如TEER技术对瓣膜形态要求严格。
耐久性:生物瓣膜寿命约10-15年,年轻患者需谨慎选择。
四、未来展望
心脏瓣膜介入器械正推动治疗进入"3.0时代",但传统手术、微创手术与介入技术仍将长期共存。随着器械小型化、智能化发展(如可回收瓣膜、机器人辅助导管),介入治疗有望覆盖更复杂病变,成为心脏瓣膜疾病的主流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2026医疗器械制造展览会,带你了解介入性、植入性医疗器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