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的力控触觉,即时的响应,智能化的操作,让骨科手术迎来突破进展。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骨科主任医生正操控着机器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随着机械臂精准地切割骨骼,安装人工关节假体,手术在不到一小时内顺利完成。
相比传统手术,出血量更少,假体定位更精准,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这背后关键的技术,是一个隐藏在机器人末端的精密装置——六维力传感器。
它就像机器人的“力控触觉神经”,实时感知着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力与力矩的变化,让 robotic 手术拥有了“手感”。
行业困境,骨科手术的精准需求
在骨科关节置换领域,精度要求极为苛刻。根据临床数据,人工关节假体安装的位置即使出现仅2°的偏差,就可能导致关节早期失效,需要二次手术翻修。
传统骨科手术严重依赖医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复杂病例面前也面临巨大挑战。
骨科手术中,骨组织遮挡、水流冲洗等因素常常干扰医生的视觉判断,尤其是钻铣过程中的多维力信息缺乏,难以实现力的反馈控制,易造成术中骨内部裂纹、骨后组织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骨关节炎患者激增。根据统计,中国每年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超过百万,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医疗需求与外科医生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正在催生对智能化、精准化手术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技术革新,六维力传感器的突破
六维力传感器是目前维度最高的力觉传感器,能同时测量三个方向的力(Fx、Fy、Fz)和三个方向的力矩(Mx、My、Mz)。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机器人的“触觉神经”,能让人形机器人感受到周围的力。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中,六维力传感器通过应变或压电效应,将机械臂末端器械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力转化为电信号,实时反馈至控制系统,从而让机器人实现操作精准调控、碰撞保护及自适应运动控制等功能。
技术瓶颈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精准度方面,领先企业的产品已能做到0.1%FS高精度,能力测量精度可达±0.02%F.S,力矩测量精度可达±0.05%F.S;
响应速度方面,一些关节传感器最高响应频率能做到10kHz,相当于每0.1ms响应一个数据点;
集成度方面,传感器重量相比原来降低80%以上、体积降低90%以上。
同时,医疗级六维力传感器采用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如医用级不锈钢与食品级塑料,避免传感器与人体接触时产生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应用场景,关节置换的精准掌控
在骨科关节置换手术中,六维力传感器的价值贯穿于整个手术流程。
术前精准规划:基于患者的CT或MRI数据,手术机器人可以构建三维模型,规划最优的假体安置路径。六维力传感器在此阶段为系统提供基准力信息,确保规划的路径与患者的实际生理特征相匹配。
术中实时引导:骨骼准备是关节置换的核心环节,包括髋臼磨锉、股骨截骨等步骤。六维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钻铣过程中的多维力信息,为医生提供力的反馈,避免因操作力度过大对患者组织造成损伤。
假体安放与调整:在安装人工关节假体时,六维力传感器可以精确监测假体与骨骼之间的接触力和压配力,确保假体安置在最佳位置,避免因过盈配合导致的骨骼骨折或松动配合引发的假体早期松动。
手术安全保证:当机械臂的操作力超过安全阈值时,六维力传感器会立即发出警报并停止机械臂运动,防止误操作损伤神经血管组织。这种实时安全保护是传统手术难以实现的。
市场格局,国产品牌的崛起
六维力传感器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正迎来快速增长。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人用六维力传感器收入规模约17.3亿元,到2031年收入规模将接近190.4亿元,2025-2031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41.1%。
在中国市场,这一领域的国产化进程也在加速。
以蓝点触控为例,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公司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及关节扭矩传感器出货量方面稳居头部。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蓝点触控在机器人关节力传感器方面的出货量已达7万多套,占国内总出货量95%以上。其产品已应用于智元机器人、小米机器人等国内主流机器人企业。
蓝点触控创始人及CEO刘吴月表示:“中国航空航天研究六维力传感器已经有70多年的积累,我们核心团队来自航天领域,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所以在串扰、灵敏度等性能上,我们目前的水平其实要比外资品牌好。”
未来展望,智能手术的新纪元
随着技术的发展,六维力传感器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更精准的力反馈:未来六维力传感器将实现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低的串扰,能够检测到微牛级别的力变化,为医生提供更为细腻的“手感”,让机器人能够完成更加精细的手术操作。
更智能的手术决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六维力传感器收集的大量数据可以被深度挖掘,建立不同病例的最佳力学参数模型,为医生提供实时智能决策支持。
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从关节置换扩展到脊柱手术、运动医学、创伤骨科等多个领域,六维力传感器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
更低的成本:随着规模化效应的显现和技术成熟,六维力传感器的成本有望下降,使更多的医疗机构能够受益于这项技术。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不会止步于当前。随着5G远程医疗技术的成熟,未来专家或许能通过六维力传感器传递的精确力反馈,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完成精准手术。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而是延伸人类的能力——让每位医生都能拥有超乎寻常的“触觉”和“稳定性”。
医疗机器人进化的下一章,关乎精准,关乎安全,更关乎生命的尊严。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