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视觉中国
日前,甲骨文宣布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医疗IT企业Cerner Corporation,耗资2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3亿元)。
可以说,这是一场医疗领域的世纪收购,前者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商,后者是美国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史诗级企业,拥有庞大数量的医院客户与丰富种类的临床信息系统。
在国外,医疗IT行业的兼并整合已经如火如荼,在国内,由政策主导航向的医疗IT市场正在从信息化向智慧化“变革”,行业整合意图初显,但在这场多角色献力的“智慧基建”中,多重标准叠加数据壁垒,绝对头部缺席,资本也不敢冒进。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联体建设开始于2015年,此后,互联互通的触角真正延伸至院外。易联众(300096.SZ)、卫宁健康(300253.SZ)、万达信息(300168.SZ)、东软集团(600718.SH)股价在2015年迎来峰值,至今未能翻越。2021年9月,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医疗IT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
上一次,医疗IT企业受到资本关注还是在2020年,疫情突袭,医院急需提高运转效率,并且为患者提供大批量远程服务。随着疫情趋于常态化,这一赛道逐渐被冷落。
首先,相对于风口型行业,医疗IT增长相对稳定,总体而言,企业毛利率在20%到50%之间浮动,单看某一企业,毛利率长期稳定,创业汇康近7年毛利率浮动区间为48.3%-55.4%;其次,在行业统一标准未完善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智慧化改造一直在各行其是,资本更想看到积聚的不兼容矛盾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一时间节点还不明朗。
身处智慧医院赛道的老玩家们,在二级市场的价值还未被充分肯定。但让医院变“聪明”这件事,长期来看是大势所趋,政策利好轮番释放,如今更多的“编外队伍”也蜂拥而至。
大兴土木的行业建设究竟改变了什么?在推进的过程中,有哪些痛点至今没有解决?多角色入局能让“智慧”早点到来吗?钛媒体App在此回顾智慧医院的十年征程。
智慧改造:信息化的十年之路
2020年,《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印发。2021年3月,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试行标准发布。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试行标准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医疗场景,智慧医院建成后,能够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统筹层面的政策出台背后,是已经持续10年的医疗IT基建完善工程。
2011年,《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推出,设定8个等级,为了达到评级标准,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建设纷纷提上日程。这一年也可以被称为智慧医院的启幕之年。
电子病历是一个刚需场景。医生的狂草手书常常难以辨认,手写病历的积聚形成了大量难被再利用的异构数据资产。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发生的所有信息都被记录在案,形成的结构化数据,可以在患者诊疗、学术科研、以及区域医疗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不限于针对患者病程的出入院记录、手术记录、医嘱单等,担负医院数据集成重任的电子病历,还包括了来自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RI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影像结果、实验数据、病理结果等。
而PACS、LIS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电子病历的推行几乎同步进行,一场信息化革命在医院内部的各细分环节都按下了启动键,包括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以及人口信息平台、区域性医疗大数据平台、医保结算和监控系统等等。
承建上述医院信息流转通的便是医疗IT企业。2015年,分级诊疗制度推出,医疗机构间的电子病历开始共享,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实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医院“孤岛”上的信息开始流转互通,庞大的院内信息再利用价值将被释放,已经做了多年医院信息化基建工程的医疗IT赛道,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力,卫宁健康、万达信息、东软集团、东华软件、达实智能、易联众等企业率先受益,股价奔向顶峰。
在那之后,医院信息化开始升级,并在2018年迎来智慧化转折点。当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出,互联网医院新业态诞生,慢病线上复诊、续方获得许可,医疗服务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次年,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试行标准出台。
智慧医院是医疗新基建的高级形态,其具体定义和建设标准,在国家层面暂时没有统一标准。但可以确定的是,智慧医院包含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三大板块,分别对应医疗工作者、患者和医院运营者。
智慧管理即物资管理、财务管理、数字化手术室,智慧服务包括便民结算、智能导医、远程医疗、挂号服务,智慧医疗则是临床辅助决策支持、临床数据中心、影像辅助。
具体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智慧医院?可以参照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智慧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化,智慧服务的基础是在线化,智慧医疗的条件是智能化。
换句话说,医院信息化的畅通是智慧医院的先决条件,而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的主角,这就决定了医院智慧改造的起点在电子病历。围绕电子病历,医院内的业务和数据才有基础能产生交互,院内外互联、智能化应用才能有落地条件。
对医院来说,与企业合作搭建医疗信息化通道是第一步,从信息化跨越到智慧化才是最终目标。基于此,医疗IT企业自身也在同步医院需求做边界拓展。至今,医疗IT企业已经不是单纯解决信息化问题,而是输出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
新旧势力齐聚,智慧医院系统工程需要共建
在智慧医院领域,医疗IT企业、硬件厂商、医疗设备厂商均有参与,但其中的信息化建设主力军具有先发优势,尤其是已经上市的医疗IT龙头企业,基本垄断了大额智慧医院项目。
(2020年智慧医院中标项目金额TOP10)
国泰君安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新增订单数量344个,环比上升9.55%,卫宁健康新增订单105个,贡献最大数量;12月新增订单金额11.97亿元,东华软件新增订单2.02亿元,贡献最大金额。
在传统信息软件供应商中,卫宁健康、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已经是头部位置,外加东华软件、创业汇康,都为目前市值站上百亿元的医疗IT企业,其中,卫宁健康、东华软件市值在200亿上方。
以卫宁健康为例,虽然目前公司仍以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同时也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业务,2020年4月推出医疗健康科技产品WiNEX,并在2021年4月升级至2.0版本。WiNEX能够帮助实体医院搭建个性化的互联网医院,2.0版本则有8款产品,包括临床、影像、病案三大医疗场景。
在传统的信息软件能力之外,卫宁健康拓展了智慧医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能力,这能帮助其持续获得智慧医院的订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发布的《2020智慧医疗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预计2021年规模将达1259亿元,行业将进入智能化、高效化、规模化发展的高速增长期。
早在2019年,卫健委针对智慧医院给定的概念中就明确了智慧医疗的概念包含于智慧医院,那么,智慧医院市场是超千亿元规模的市场。即便传统的软件信息厂商都在提供更多元的服务,但也无法做到完全覆盖,尤其是细化到具体科室中的某一病种,其他玩家的加入刚好形成补充。
在临床辅助决策方面,医疗影像AI企业走在前列。强联智创专注于脑卒中领域下的智慧医疗,推想科技将深度学习技术用于肺结节的智能检测与筛查,鹰瞳科技聚焦于AI视网膜影像识别。
无论是脑卒中领域还是肺结节分析,抑或是眼底照相更早发现病变,这些通过大数据深度算法来辅助医生的的诊疗决策,其核心都是提供医生工作效率,缩短诊疗时间,各占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一环。
已经与医院建立联系医疗器械厂商借助已经有设备入院的优势,也参与到了智慧医院的搭建。2021年5月,本土医疗设备老牌企业迈瑞医疗集中展示了瑞智联、瑞影云++、迈瑞智检实验室三大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分别覆盖监护、医学影像、体外诊断三大业务领域。
在更完整的智慧医院建设中,还涉及到医院建筑体的智能化。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认为,建筑的智能化,不仅针对医院已有的成型建筑的改造,还包括对新建筑的规划,前者相对困难,后者更便于实现智能化。
举一个例子,在疫情期间,短时间内涌入医院的患者指数型上升,而传染类病种又需要与其他区域做好区隔,这带给传统医院有序分配区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华西第二医院院与成都市高新区联合建立的高新妇幼保健院规划中,就加入了“平战结合”区域,日常的保健区域,突发情况之下,能快速切断与其他区域的连通,形成独立的救治区域。
刘瀚旻院长介绍称,智能化的建筑还包括硬件设备、医疗耗材的智能,通过智慧化管理,华西二院已经实现了装备耗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医院所有暖箱的使用管理,目前正在探索开放式的储藏货架的智能管理、基于5G的设备耗材的物联网管理。
他说:“所有的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大的建筑的自动化。”
在医院建筑智能化方面,美的已经入局。今年10月,美的发布了“智慧医院LIFE流解决方案”,从交通流(Logistics Flow)、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体验流(Feeling Flow)、能源流(Energy Flow)四个维度对智慧医院的建设进行顶层规划,分别对应人行物流解决方案,数据互联、贯穿全流程的数字解决方案,人性化的用户体验系统集成,采用节能技术打造的系统性智慧能源优化解决方案。
美的美控总经理孙靖介绍称,交通流的设计最为复杂,因为医院的人行、物流多样,车辆种类、患者身份以及疾病表现都不同,需要设置物物通道、食品通道、药物通道等多种的动线设计;信息流是把上百个不同的信息系统的流向打通,不要让患者的就医流程出现断裂,每一步都有系统提供的指导信息;进一步地,也就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做到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输出;能源流是医院中同样非常复杂的供冷供热,部分场所需要长期冷链,一些场景又要长期热源,还有冷热需求并存的手术室,需要从设计之初就做好多方平衡。
在孙靖看来,中国的医疗机构在2018年之前,主要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当时也滋养了一批医疗IT企业,这一阶段中,医疗的信息化大幅提升,HIS系统得到完善,医护人员感受最为明显,他们的工作效率受益于信息化而提升,但是患者对这一变化的感受并不明显。
“因为HIS系统知道一位患者从某一科室出来后该去哪里继续检查,而患者还是拿着一张纸四处去找,所以我们要做智慧化,把这些东西和很多物联网的技术、自动化的技术结合起来。美的众多的物联网技术在这个时候就是要做补充和融合。”孙靖说道。
解决痛点,尚需时日
电子病历让医院开启信息化的进程,再升级到智慧化阶段,这是一条清晰的递进路线,因为国内医院水平的参差不齐,每个节点的推进,主要由拉高平均水平的前端医院牵头。但是整体来看,中国智慧医院的建设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并且存在还未解决的发展痛点。
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和产品供应商南京天溯的董事长王伟江表示,智慧医院的建设中,线上线下相对分离,二者之间融合较差,此外,信息孤岛的现状仍然存在,因为智慧医院的建设从一开始并没有指导性的顶层规划,而是按需求推进,其中即使有特别突出的部分,也会因为链接的不通畅导致效果得不到发挥。
美的美控孙靖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智慧医院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架构,也缺少一些能帮助智慧医院发展的具体指引。他说:“未来的趋势是无论院方组织还是行业参与者,都要意识到整个规范标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要走以人为中心的这种设计方式,就是突破不同的系统实现场景化,这个场景化不是单纯的交通和信息,而是基于门诊场景、病房场景、手术场景的集中化的解决方案。”
智慧医院领域现行的政策,多为各类水平分级的评估标准,这更倾向于结果认定,具体到建设执行层面,就属于一千个医院有一千种路线。
具体到各部分链接不畅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办公室主任曾良怀此前表示,要利用新技术实现多系统人工集成,首先就是建立多系统集成融合的智慧医院,这样一来,业务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更多系统之间的协同交互和信息共享,才能实现。
对比国外,双方的差距自信息化阶段就已出现,华创证券数据显示,在2018年,美国医院IT投入占年收入的比重为2%-4%,欧洲市场通常会有3.9%的支出用在数字产品及服务上,而中国2018年IT投入比重约为1.33%。
再往前追溯,在电子病历部分,2020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发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国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评级的平均分是3.11级,二级医院为1.59级,平均为2.08级。反观美国,华创证券研报引用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约7有成医院的电子病历为2-3级,到2017年,超7成医院达到了5级以上。
国内的电子病历领域已相对成熟,2021年3月,最新发布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提出,到2022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分别达到3级和4级;到2025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形成。
政策再次站在赛程中段,对医院和参与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的医疗IT企业等各路玩家提出了升级版的基建要求。未来,各方角色将在智慧基建中发展壮大,资本将会进一步深入、搅局,中国的头部企业也将面世。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丨杨亚茹,编辑丨孙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下一篇:多方加力 互联网医疗发展再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