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无声世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这个问题抛出来,普通人或许很难回答。而对于患有听力障碍又未能得到及时干预的群体来说,无声却是他们世界的日常。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全国听障情况测算的数据显示,我国听障人群约为3041万人,其中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约为850万人,但仅有近10万听障人士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觉能力,其余的大部分人仍在无声世界里。
人工耳蜗(cochlearimplant)又称电子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装置,通常分为体外机和植入体两部分,它可以模拟人体耳蜗功能,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目前,人工耳蜗植入是世界公认治疗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唯一有效方法。
198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成功实施我国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此后又提出要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2003年,王正敏及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多通道人工耳蜗”,后将该技术正式转让给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力声特”)。
力声特成立于2004年,是新兴际华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坐落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一家集“产、学、研、医”于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成立第二年,力声特即推出国内首款使用中国芯片技术REZ-I型人工耳蜗产品,并制定了第一个国产人工耳蜗企业技术标准。
在此之前,全球人工耳蜗市场一直被海外厂商所垄断。2011年,力声特获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内第一个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标志着中国人工耳蜗终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由于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高,人工耳蜗的价格也相对高昂,进口耳蜗的价格普遍在20万元左右。据媒体报道,力声特人工耳蜗上市时,定价不到10万元,一度引发外资企业进行大规模降价,最低降到15万元左右。
目前,力声特已成为全球五家全年龄段覆盖的人工耳蜗生产厂家,现有国家专利1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形成了人工耳蜗技术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力声特国产人工耳蜗已经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为首的国内百余家医院进行了推广,植入数五千多例。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逐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人工耳蜗行业发展。2018年,我国正式启动“十三五”人工耳蜗救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产品植入和给予手术费用及康复训练费用补助。进入十四五时期,人工耳蜗救助项目仍在进行,部分救助项目也显示将对选择国内品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进行手术费援助。此外,包括广东省、浙江省、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多个省、区都已将人工耳蜗器械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人工耳蜗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医疗器械企业大有可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据了解,力声特旗下听力康复产品除人工耳蜗产品线外还在神经刺激器产品、应急医疗产品方面有所布局。
力声特提出的十四五规划目标显示,力争5年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公司,10年成为世界先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公司。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垚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