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发布的《2023医疗设备品牌影响力排行榜》显示,联影在CT、MR、PET-CT三类产品线中力压西门子,迈瑞医疗则在监护类设备上夺冠,国产设备在12条产品线中占据三分之一榜首席位。这些成绩背后,是国产企业每年将营收的10%以上投入研发的硬核投入,以及从“模仿创新”到“原始创新”的思维转变。
出海新局:从“价格战”到“品牌战”
COVID-19疫情意外成为国产医疗器械国际化的催化剂。疫情期间,国产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凭借稳定的供应链快速响应全球需求,为品牌积累了“信任资本”。如今,出海策略已从低端代工转向中高端自主品牌输出。例如,新华医疗的放射治疗设备通过欧盟CE认证,逐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迈瑞的超声设备在欧美高端医院实现装机,其售后服务体系甚至成为当地医院的“服务标杆”。这种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让国产设备的海外溢价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赋能:供应链与数字化的双轮驱动
国产医疗器械的竞争力不仅来自产品本身,更源于本土化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当国际品牌因全球供应链波动交付延迟时,国内企业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可实现关键零部件“一周内响应”。与此同时,AI辅助诊断、5G远程操作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使国产设备从“硬件制造商”升级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例如,联影的AI-CT可自动标记病灶,降低基层医院使用门槛,这一创新在东南亚市场广受青睐。
站在“十四五”中期的节点回望,国产医疗器械的崛起绝非偶然。政策引导下的技术攻坚、疫情催化的全球化机遇、供应链与数字化的协同创新,共同构成了行业提质增长的“黄金三角”。未来,随着国产企业在中高端市场的持续突破,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版图必将重绘——这不再是一个跟随者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重塑规则的征程。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