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疗器械展会了解到,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正以年均22.96%的增速狂奔。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49.4亿元,其中手术机器人独占110.3亿元,康复机器人突破16.8亿元。从手术室到家庭护理,从精准手术到远程康复,四大细分市场正呈现出差异化的爆发态势。
一、医疗机器人的产业分类
医疗机器人是一种可用于外科手术、辅助诊断、医疗服务以及康复理疗的服务型机器人,在医疗行为中能配合医护人员,依据实际医疗环境做出检测、移动、辅助等操作,完成对应的医疗任务,同时也要满足医用性、临床适应性以及交互性。医疗机器人按用途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辅助机器人四大类。
医疗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可以从核心技术、产品类型、医疗场景和后端服务四方面来看。除了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器、减速机、系统集成等机器人核心技术,医疗机器人的产品开发还涉及生物传感、触觉传感、3D视觉、导航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
二、医疗机器人的细分产业格局
下面,我们分别对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类医疗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情况做个分析。
1、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改写格局
手术机器人仍是医疗机器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这一领域的关键词是“国产突围”——微创医疗机器人研发的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2月获批上市,成为全球第二款、国内唯一的机构不动点单孔手术机器人。其与多孔机器人、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组成的“智能手术全家桶”,直接挑战达芬奇系统的垄断地位。
在细分领域,血管介入、骨科等赛道进展显著。新疆应用的R-One™机器人已完成百余例手术,其5G远程手术系统通过“主端规划-从端执行”模式,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享受顶级专家资源。政策层面,河南、湖南等地已规范手术机器人收费,明确“按手术项目价格上浮300%加收”,既保障了医院积极性,也为医保准入埋下伏笔。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率在骨科、腔镜领域已突破30%。天津大学、哈工大等高校的技术转化项目,正推动手术机器人向更细分的神经外科、小儿外科渗透,打破了此前仅能覆盖泌尿科、妇科的局限。
2、康复机器人:从医院走向家庭
康复机器人正以“技术融合”重构市场。2025年7月,成都羿生医疗的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在香港玛嘉烈医院亮相,成为国内首个获证并投入临床的同类产品。其通过解读患者脑电信号,辅助偏瘫患者完成抓握、伸展等动作,在中风康复领域效果显著。该产品已进入80多个国家,印证了“中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
市场层面,康复机器人呈现“两极分化”:高端市场中,傅立叶外骨骼机器人通过FDA认证进入美国;中低端市场则聚焦基层需求,沈阳六维的偏瘫康复机器人、安阳神方的上下肢训练设备,已批量进入二级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达15.29亿元,年增速稳定在10%以上,老龄化催生的需求成为核心驱动力。
3、辅助机器人:AI+5G重塑诊疗流程
辅助机器人正在从“工具”进化为“医生伙伴”。新疆的5G远程手术平台不仅是手术机器人,更是融合了AI影像分析的综合系统——其内置模块能实时提示血管狭窄度、支架定位等关键信息,将手术安全边界提升30%以上。这一模式印证了“AI+医疗机器人”的融合趋势。
在诊断领域,腾讯觅影的升级版已覆盖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20余种病种,在300余家医院实现日均辅助诊断超万例。更具突破性的是介入治疗机器人,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的血管介入机器人,可通过力反馈技术实现0.01毫米级导管操控,在肝癌、脑卒中治疗中大幅降低医生操作负荷。
4、服务机器人:场景扩张与产业集聚
服务机器人虽技术门槛较低,但场景创新最为活跃。疫情后,医院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需求激增,普渡科技的“贝拉”机器人已服务全国500余家医院,单日最高配送量达3000单。家庭场景中,具备语音交互、健康监测功能的陪伴机器人,在银发经济推动下年增速超25%。
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上海发布的《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将打造2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细分龙头企业,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达100亿元。长三角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已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珠三角则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形成优势。
三、未来趋势:技术、政策与生态的三重奏
从产业集聚来看,医疗机器人企业主要布局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鲜有医疗机器人专业园区。北京、深圳、上海三个一线城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实力最为雄厚,长三角地区由于在医疗设备领域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丰富的市场渠道,已经占据医疗机器人领域区域发展的制高点,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紧随其后。
从未来趋势看,医疗机器人产业将有赖于技术、政策和生态三方面的持续发力。一是技术融合加速,脑机接口与外骨骼结合、手术机器人搭载数字孪生系统,将推动精准医疗进入“毫米级”时代。二是政策持续加码。比如上海的产业规划、河南的收费标准等,预示着“创新激励+规范发展”将成为政策主线,医保准入有望在“临床必需”品类实现突破。三是生态协同深化,高校、企业、医院的三角合作模式走向成熟,如微创机器人与华山医院共建的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已完成10余项新技术验证。
从新疆的远程手术到香港的脑机接口康复,医疗机器人正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从口号变为现实。但挑战依然存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跨机构数据互通、伦理规范建立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谁能平衡技术突破与临床需求,谁就能在这一蓝海市场中占据先机。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2025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医疗穿刺导航机器人智能化技术解析与应用前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