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天津机器人
产业与治理|全球医疗机器人发展态势与中国应对策略
在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及新冠疫情暴发的大背景下,医疗健康在近年来广受人们关注,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健康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专业高级医疗器械到家用便携医疗设备都在快速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中研产业院《2022-2026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咨询报告》指出,2023年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或将突破万亿,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也呈现稳定高速发展态势,逐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产业集聚区。
但细观中国在该产业的具体表现,集中在低中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高端产品主要依赖欧美进口。加之智能设备+大数据正在成为未来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亟需加强对高端医疗器械的关注和研究。笔者课题组以医疗机器人领域为高端医疗器械的一个缩影,浅析中国在该产业的优势与不足,以促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全方面发展。
一、世界医疗机器人领域发展态势
课题组从五个独立维度对2017-2021五年间的文献和专利数据展开分析,洞察当前全球学术发展态势和中国情况。
(1)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在所有高影响力论文中,美国有516篇,占比41.58%,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高影响力文献产出量远远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意大利、中国和英国,分别有193篇(15.55%)、184篇(14.83%)和141篇(11.36%)文献产出。德国、韩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影响力文献产出能力较弱。
(2)合作网络密度
对比高影响力论文数据,美国、意大利依旧以0.273和0.204的合作网络密度占据优先位,英国(0.145)、德国(0.128)在该项指标上超越中国(0.097),整体来看,欧美国家更注重跨国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国虽然总论文数有1740篇,但是机构合作连接数偏低,国际交流合作表现欠缺,倾向于机构内部或者国内机构之间的合作。
(3)质量调整专利
五年间,中国原始专利数量为2473,占世界专利总数的72.5%,可见近年来中国对于医疗器械领域的积极推进成效明显。也需看到,专利质量调整后,中国的专利数量急剧下降47%,说明中国的专利集中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认可度较低。美国(368)、德国(22)、法国(40)等国家,虽然专利数目较少,但专利质量高,调整后专利数目存在大幅提升,其中美国专利涨幅最大(222%),结合美国的文献数据,进一步说明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其综合产出能力卓越。
(4)科技组织能力
文献方面,美国拥有最多的发文机构(1336),该数据可以解释美国在五年间发表了大量的文献,推动了其在领域内的快速发展。专利方面,中国的申请机构(1119)与专利申请数量成正比,是机构数排第二的韩国(59)的近二十倍。尽管中国专利申请机构数量庞大,但结合调整后的专利数目使得平均每家申请机构申请的专利数从2.21下降到1.17,足以说明中国存在较多机构申请低质量专利。
(5)文献高产出机构
对文献发文机构贡献分析,结果如图 1所示。韩国延世大学发文量最高且合作连接数大,在文献产出机构中占据领导地位。上海交通大学、梅奥医疗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产出表现突出,但是显而易见,欧美机构的联系密度远高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机构。数量上欧美机构占优,同时欧美的研究主体主要有医疗中心等专业机构和高校,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研究主体单一。
图1 文献产出机构贡献分析
综合而言,美国和中国在医疗机器人赛道的研究能力突出,各具亮点。美国在产出质量上占据优势,而在产出数量上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研究大环境较为乐观,医疗机器人领域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进。
二、中国医疗机器人赛道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全球发展态势的分析,审视自身薄弱点并加以改进,是当前亟须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帮助中国医疗机器人赛道长足发展。
1、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跨机构合作
在“大科学”时代,借助集体力量办大事成为研究主流。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以“同事”关系作为合作纽带且团队较小,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内部或者国内机构之间,这样的研究模式不仅会约束研究视角,学科多元化融合进程也会受到阻碍,研究容易产生“近亲繁殖”的现象。上海交通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高校分别创办了交流项目、合作平台,吸引世界范围内高级学者参与交流合作,在本校研究与世界优质资源之间搭建桥梁,不失为可供借鉴和学习的合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建议研究机构和学者充分借助数据技术,跳出“同事”的藩篱,化全球优势资源为自身研究发展的驱动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2、完善专利法规和补贴机制
鼓励企业创新的专利补贴机制使得中国市面上流通大量低质量专利,造成“专利泡沫”的同时,也使得补贴机制从鼓励创新变成了政府出资向企业“购买”专利,偏离了政策的出发点。低质量专利不仅扰乱国内专利市场的有序发展,也会降低世界专利市场对于中国专利的评价。建议政府严格规范专利的授权制度,对于滥竽充数、微小改良甚至是以常识申请专利等内容拒绝专利授权,从源头杜绝低质量专利的问世;完善专利保护程序和补贴机制,针对低质量专利买卖和“专利蟑螂”等问题重拳出击的同时,遏制企业“购买”专利获取补贴的动机,双管齐下维持专利市场稳定。此外,对于已授权专利,可适当给予公众监督权,针对有异议的专利进行复核,在流通环节二次把控专利质量。
3、促进政产学研用多环之间的紧密联系
原有的促进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将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联结起来,实现新兴技术从研究产出到商业化生产的各生产要素合并流程,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推进市场,帮助理论研究落地。该过程需要政府参与市场监督、提供数据发展平台,确保研究成果最终可以有序进入商业化环节并面向用户。除了传统产学研三方之间环环相扣,中国还需重视政府的职能作用,完善数据发展平台的构建,为企业提供施展空间,提高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率;随着医疗机器人逐渐朝向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政府还需介入监管,完善伦理规范等制度化标准。
4、推进赛道内不同细分领域多线发展
神经外科作为机器人引入医疗行业后最早接触的领域,前期发展势头强劲。碍于其手术要求精度高、空间小等因素,一度被泌尿学、肾脏学和腹腔镜技术等学科反超,当前这些研究领域在赛道内炙手可热。中国在热门领域的起步晚于欧美,尽管近年来大力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差距客观存在。而在神经外科领域,中国研究进度与世界齐平。除了在热门领域不断追赶领先国家的脚步,保持优势领域的研究进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接触新兴技术、深化医工融合和临床实践,扩展更多细分手术领域。
5、引导中国市场全面健康发展
世界医疗机器人市场极其关注手术机器人,其中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占比更是高达63.15%,而中国市场中康复机器人的占比为47%,远高于手术机器人(17%)和其他类别机器人,处于“偏科”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事实。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三胎”政策开放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会对各类医疗机器人的需求提出考验,需要政府做好市场布局,引导中国市场全面发展,创造医院愿意引进、个人乐于使用的环境。
总体而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表现整体亮眼,虽然存在部分不足,但“瑕不掩瑜”,中国在该赛道的强劲势头不容小觑。不过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需给予关注,有针对性补足短板,政府、研究学者和企业协同推进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医疗机器人赛道的稳定、健康前进。
(作者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主任;叶佳慧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许鑫教授持续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经济形态,关心新兴技术治理,本专栏以“产业与治理”为主题,探讨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